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唐诗大全 > 杜牧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原文·翻译·赏析

赠别(一)——[唐]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释】

娉娉(pīnɡpīnɡ)袅袅(niǎoniǎo)十三余,豆蔻(k&ogra一ve;u)梢头二月初:形容妙龄女子举止轻一盈袅娜,姿态优美,婉若初放的豆蔻花朵。后人因此比喻而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二至五月开花。

春风十里扬州路:意为繁华,充满各种声色享受的扬州。此处连同下句的意思是说,看遍了十里扬州的佳丽,都比不上她。

【古诗今译】

十三、四岁的妙龄少女,举止轻一盈,姿态袅娜美丽,婉若早春二月含苞初放的豆蔻花儿。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没有能比得上的。

赏析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 年)进士。曾经做过弘文馆校书郎、州刺史和中书舍人等职。在政治上,他坚持削平藩镇,发展生产,以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等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他提倡要“以意为主”(即以内容为主),有感而发。杜牧是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最为出色,其绝句风格高绝俊健、鲜明自然,表现出了很高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这首诗是诗人在唐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离开扬州赴长安赴任时,与一歌妓的分别之作。这首绝句着重写歌妓的美丽,盛赞她的美艳绝伦,无人可比。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浓郁的惜别之情。

“娉娉袅袅十三余,”描摹了少女轻一盈、袅娜、优美动人的妙龄体态。这是作品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唯一一句。“娉娉袅袅”写的是女子身姿轻一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描写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却能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使人如目睹她那美丽的倩影。这一避实就虚的写法,真算得上空灵入妙。

“豆蔻梢头二月初。”这一句以花喻人,写女子的娇一小与秀美。从字面上看,在这一句里,诗人没有直接写女子,而是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二月初放的豆蔻花做比。如此一来,女子的较小秀美、轻一盈袅娜的体态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一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可谓是极为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这确实是诗人运笔的独到之处。然而,诗人写到这里,似乎还只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远没有发挥到尽致的程度。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两句,诗人以星拱月的写法,,极写女子的美艳绝伦,无人可比。扬州佳丽数不胜数,唯她最俏。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 “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小歌女。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是经济文化繁荣之地,当时就有“扬一益(成都)二” 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扬州歌台舞榭密集,美一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一女,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虽然都未明说,但读者已完全能意会了。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也一并传出。作品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

这首绝句,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又写到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作品运笔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情感真挚,可谓俊爽轻利之至。赠别情一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佳人不用一个 “美”字,却又能将形与意表现得淋一漓尽致,非高手不可为之。(赏析来源:天骄文秘网周啸天文,有删改 / 2009-9-21)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