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人生智慧 > 为人处世> 人生要处理好十种关系

人生要处理好十种关系

来源: 未知 作者: 王延飞 时间: 2013-08-07 阅读:
人生要处理好十种关系
王延飞
人生是美丽的,又是复杂的。一个人要走好自己的一生,需要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我认为需要处理好十种关系。
(一)将与士的关系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想,这句话没有错,这是从士兵上进心的角度来说的。一个士兵如果没有想当将军的愿望,那就会失去斗志,失去前进和进步的动力。但我要强调的是,将军不是天生的,不是自封的,而是从一名士兵一步步干上来的。因此,我要说,想当将军但不想当好士兵的士兵,更不是好士兵。假如你连一名士兵也当不好,那你永远不会当上将军。这就是当将军与当士兵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你只有首先想当好一名士兵,想干、能干、会干,才能具备成为一名将军的条件。
要学会品尝生活的苦酒。热爱生活,学会品尝生活的苦酒,做一名生活的强者,这是当好一名士兵的前提。假如你连生活也不热爱,对生活失去信心,那么你根本谈不上对工作的热爱和激情,更谈不上有所作为。在《聊城晚报》上曾经有一个报道,题目是《张道涵:聊城圆梦 笑对人生》。张道涵是我市莘县一位十七岁花季少年,天资聪明,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按他老师的话说,如果不出意外,他一定能考上北大或清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少年,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患了骨肉瘤。他深知:骨肉瘤发病率很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80%的患者都会死亡。但是,他的母亲告诉记者,无论病情多么严重,张道涵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面对所有人,他都尽量保持微笑。他说:“尽管我得了病,但要尽可能保持好的精神状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同时也要用微笑鼓励自己。”为什么他身患绝症却能笑对人生,在他身上看不到“病人”的影子?我想,这种从容来自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自信。还有吴川市第三中学老师容紫云,她被确诊为晚期肾衰竭(尿毒症)以后,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容老师患病之后,《湛江日报》、《吴川报》都作了及时报道。报道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不少热心读者给他夫妻俩打电话、写信,鼓励他们直面艰难,勇敢地活下去。而更多的热心人积极为其捐款,市里的领导还亲自作出批示并到医院看望,帮助她解决实际困难。人间的真情给了容老师极大的鼓舞。她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生命誓言”:“活着总是美好的,生命的每一秒都是宝贵的。我真不愿意这么早就离开这个人世,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做,我还有很多东西未拥有,我的人生还会重放光彩,我要活下去!”“我要活下去!”当你听到这样一句很多健康人都无法体会到的生命誓言时,你的内心是否也会有所触动?是呀,人间有真爱,有真情,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尚能如此热爱生活,何况我们这些健康的人呢?同志们,朋友们,热爱生活、拥抱生命吧。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坚定地生活下去。大众日报上曾经刊登过一篇署名张启瑞的文章,题目是《要学会品尝生活的苦酒》,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不仅有歌声、美酒、鲜花和诗情,也会有眼泪、苦恼、荆棘和烦忧,对生活馈赠的美酒谁都能很自然地接受,问题在于苦酒,有的人一旦遇到不幸,便愁眉不展,一蹶不振,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由此了结一生的也不鲜见。生活有如大海行舟,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我们对生活持正确的态度,要学会品尝生活中的‘苦酒’,要设法扫除一切烦恼和忧闷。……生活就是这样,只有你笑脸相迎,它方展开热情双臂。有道是冬天过后有春光,风雪停息又艳阳。只要我们朝着改变自己命运的方向去努力,去奋斗,生活的苦酒终会酿成甘醇。”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哲理呀,这是每个人几乎都要面临的问题,美酒和苦酒,顺利和挫折,快乐和烦忧……这一对对的孪生姊妹都会时时刻刻陪伴着你,向你提出挑战,让你作出明智的选择:或奋起,或消沉;或迎战,或退却;或去战胜它,或被它战胜。它存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事业、生活、工作、学习尤其是家庭和爱情之中。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我们的年轻朋友,都应当学会品尝生活中的苦酒,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做一个播种幸福的人。
要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的人,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却误入歧途的人。”这句名言是有深刻道理的。一个人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首先要选准正确的道路,一旦迷路,误入歧途,哪怕走错一步,也会给自己带来终身悔恨的,即使你的大脑再聪明,再有能耐,也不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别人的。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对党赤胆忠心,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党对广大党员干部最根本的要求,这决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把讲政治摆在首位,真正用科学发展观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行动,自觉遵守党的纪律,高标准,严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人生航向是否正确,政治上是否坚定,事关党员干部形象,事关自身的前途命运,切不可掉以轻心。
要培养奋斗不息的精神。这是当好一名士兵的内在动力。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为了远大的理想目标,有志之士就是要以实现国家的仁德大业为己任,奋斗不息,死而后已。不可想象,古人会有如此宏伟的理想和非凡的气魄。当今,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是多么需要有更多的人具有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品格,这样的工作态度啊。因此,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最需敢闯敢试、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勇气,最需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奋斗不息之心。遇困难而难不住、倒不了,始终保持那么一种精神、一股劲,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就能给事业的成功注入一股强大的动力。
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当好一名士兵,在工作上有所作为,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具体来说,要努力提高五个能力:一是增强学习能力。有人说,掌握大量知识未必一定能带来财富,但肚里没货将一辈子匍匐在财富金字塔的底层,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关资料显示,在全球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中,知识份额已经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今天的80-90%,由此可见知识的力量。而知识的获得,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型组织理论创始人彼得.圣吉教授在他的名著《第五项修炼》里提出了L不小于C的学习公式,L是学习速度,C是变化速度。他强调,只有学习速度大于、至少等于形势变化速度时,才能适应环境变化,获得成功。这就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强烈的知识危机感,持续不断地学习理论、学习政策、学习业务、学习新的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厚积薄发。二是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思维决定行动,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就无法准确理解、深刻把握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指导实践。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要学习一点唯物辩证法,凡事都要坚持用全面分析、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辩证分析、明辩是非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遇事考虑全面、视野开阔,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方向明确,才能在困难面前办法多、方法灵。三是增强创新能力。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这就是说,做事缺乏创新、没有突破,工作就缺少活力、生气和亮点。只有增强创新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别无我有、别有我优、别优我特”,才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和亮点,进而促进事业的发展。四是增强配合协作能力。要树立全局观念,既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既勇挑重担、当好主角,又协同作战,当好配角。对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切实增强合作意识,不断提高和谐共事的能力,努力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五是增强自律能力。廉洁自律是为官之德,从政之本。古人云:“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领导干部只有身端影正,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其言行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如果自律意识不强,思想道德防线不牢,经不起腐蚀和诱惑,就会“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就很容易被人情网、关系网左右,被糖衣炮弹击中,以致执法违纪、执法犯法。一些党员干部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曾是英雄,但在糖衣炮弹面前却打了败仗,而这种败仗往往是自律不严打开缺口的。其实,一个人最难认识的是自我,最难战胜的也是自我。作为党员干部应当十分珍惜组织的信任和个人的政治生命,常怀律己之心,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把多年接受的教育薰陶化为内在的信念力量和约束力量,切实做到稳得住神、管得住身、抗得住诱惑,牢牢守住党性原则防线、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确保“常在河边走,永远不湿鞋”。
(二)苦与乐的关系
梁启超先生在《最苦与最乐》里说过一段话:“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这段精辟的论述,雄辩地说明了苦与乐之间的辩证关系。我想,我们只有在工作岗位上尽了责任,付出了艰辛,才能从工作的苦中得到乐,这样的乐才应该算是真乐。
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古罗马的奥维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着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马需要挑战,人更需要挑战。而要应对挑战,仅靠领导和别人的督促不行,因为那只是外因,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俗话说,“井没压力不出油,人没压力轻飘飘”,就是说压力对人的成功进步的重要性。这里的关键,是要自我加压,要始终保持一颗奉献进取、奋斗不息的心。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警世名言展现了古人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今天对于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前夕就告诫全党:“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艰苦奋斗精神时指出:“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温家宝总理也说过一段话:“我从在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了一种信念: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些伟人的谆谆教导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积极进取、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奋斗不息的精神,是难以有所作为的。这里,尤其要处理好沾光与吃亏的关系。不要认为干的工作多了会吃亏,干的工作少了就沾光。实际上没有白干的工作,领导的眼睛是雪亮的,同志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干好工作是你成长进步的基础,工作干不好,什么也谈不上。所以说,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干的工作越多越沾光,干的工作越少越吃亏。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有怨气,不会去偷懒,不会去耍滑。要相信,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做事,命运是会青睐你的,那些荣誉、那些进步是早晚会向你招手致意的。
要保持乐观。孔子曾评价过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他说:“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意思是说,颜回的家里粮食很少,也就刚刚够煮饭那么一小笸箩,水只有一瓢,刚刚够喝,住在陋巷,非常破烂的小地方。面对这种境况,所有的人都会不堪其忧,怨天忧人。而颜回却从来不改变他那种乐观的态度,无论在多么差的物质环境下都不改变他那种内心的坦然、安宁和乐观。日本松下电器的经营之神、誉满全球的东方之子松下幸之助在《谈人生》中也有这样一段话:“乐观豁达的人,能把平凡的日子变得富有情趣,能把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活泼,能把苦难的光阴变得甜美珍贵,能把繁琐的事项变得简单可行……人的心态变得积极,就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会活得更好。”他还说:“人的一生,或多或少,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地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炼。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必须以直率、谦虚的态度,乐观进步,向前迈进。”契诃夫也说过:“人生至善,就是对生活乐观,对工作愉快,对事业兴奋。”其中,对生活乐观至关重要。有段短信写得好:“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常与朋友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不是神仙胜似神仙,愿你快乐一整年。”以这种快乐的态度对待人生,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采,人生才会有一个走向成功的基点。
要尽职尽责。唐代韩愈有句不朽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事业心、责任感,作为一种精神面貌、工作姿态、思想境界,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也是我们从事任何工作、成就任何事业的基础。事业心、责任感,还是一种工作态度,有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干劲、工作举措,进而形成什么样的工作效果。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甘于无私奉献,正确对待名利,不计个人得失,这样你在本职岗位上才能安下心来,把本职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才有可能取得工作成效。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要恪尽工作职守,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认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义务,明确自己在本职岗位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好,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应该拿出什么样的工作措施,对这些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处理好工作范围内的一切事情,对自己负责的事项不推诿、不拖拉,尽最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这样,你尽了职,尽了责,吃了苦,才能取得工作成果,才能从自己的成果中体会到乐处。
 
(三)大与小的关系
古人云:“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扫一屋”与“扫天下”将实现小目标是实现大目标的基础的道理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扫一屋”是“扫天下”的准备,“扫天下”是扫好一屋之后可能有的结果;但连“一屋”都扫不好的人,即使你有再大的扫天下的雄心壮志,也只能在想象中扫扫而已。只有扫好“一屋”的人,才有可能扫好“天下”。这里的“一屋”,可以引申为是小事,是基础,而“天下”,可以引申为是大事,是提高。世间之事,有大小之分,而要做成一件事,总要有种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不足,连小事都做不好,更不要说做大事了。就象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讲的那样,一个好的人格应该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天空,让你可以有飞翔的翅膀,不妥协于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但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要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要从大处着眼,坚定理想信念。信念的力量是强大的。也许你听说过“子贡问政”的故事。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从政需要什么,一个国家想要安定,政治想要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孔子说的很简单:“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就是说要有三条:第一,要有强大的兵力;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第三,要有坚定的信念,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可子贡嫌三条太多,非得叫老师去一条。孔子说,那就去掉兵,不要兵力了,但人总得吃饭,总得有信仰。子贡还不干,非要让老师再去一条。孔子说,那就再去掉粮食,我们宁可不要粮食了,他最后的结论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说,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自古至今谁不死啊,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军队,可以没有粮食,但不能没有共同的信仰,不能没有坚定的信念。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树立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人生课题。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总开关,总闸门,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和保证。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无数事实证明,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一旦动摇,很容易被糖衣炮弹所击中。一个人如果信念坍塌,就会成为茫茫大海上失去航标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触礁沉船的危险。只有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才能在名利、权力、金钱、美色、人情面前保持理智,才能严律己、存正气、禁贪欲。因此,作为党员干部对自己应该坚持什么,应该警惕什么,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在思想上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以严格的党性要求自己,以所肩负的重任鞭策自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挡得住诱惑,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
要从小处着手,注重细节。古人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现代社会中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可以说,我们的社会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营销专家汪中求在他的新著《细节决定成败》中指出:1%的错误可能导致100%的失误,伟大源于细节的积累等等。这些道理雄辩地告诉我们,细节在一个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的兴起中有多么重要。它告诫社会各界: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一定要注重细节,把每一件小事做细做好,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确,细节组成历史,细节铸造完美,有时候一个细节会决定事情的性质、发展的方向、结果的成败,细节能体现精神和真谛,所以每个细节都不能忽略。否则,一个细节的疏忽也可能会影响整体工作的顺利进展,甚至导致全局皆输。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注重工作的每个细节,致力于细节的完美无缺,从小处做起,以精细之心、精细之风、精细之笔、精细之力,铸造工作的完美,创造事业的辉煌。
要始于足下,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必须从脚下开始,从当下做起,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所以,作为党员干部来说,必须首先有想干的激情,再有会干的思路、能干的本领,才能最终干出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至关重要:其一,要求真务实。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的:“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什么时候求真务实坚持得好,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就充满朝气和活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求真务实坚持得不好,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就缺乏朝气和活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受到挫折。”我们应该按照胡总书记的上述指示要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置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潮流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真研究解决本职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决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创造一流业绩,以出色的实际工作成果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其二,要开拓创新。要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融入本职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机制,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推动本职工作上水平,促进党的事业大发展。
(四)舍与得的关系
俗话说,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正确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侧重于“舍”,少考虑“得”,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要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如何正确对待名利等个人得失问题上,我们党一直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为国家为民族奋不顾身地工作。要真正达到这些要求,最根本的是要树立牢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对个人的名利待遇等,就能够正确处理”。这一重要论述,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在名利得失上保持良好心态,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指明了努力方向,应该成为立身做人、为官从政的座右铭。 应当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使一些同志在认识和对待名利得失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人拼命追求名利地位,满脑子都是个人的“小算盘”,稍不如意就牢骚满腹;有的人缺乏自知之明,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总喜欢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有的人一旦看到个人进步无望,转而搞“堤内损失堤外补”,损公肥私,拼命为个人捞“实惠”。这种种不健康的心态和行为,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与领导干部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对关系个人名利的种种问题能否处理得当,对走好人生之路至关重要。处理得好,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而且还能成为积极进取的动力;反之,就会成为阻力和包袱。这些年来,随着思想政治工作力度的加大,绝大多数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明显增强,展示出了正确对待名利得失、安心尽职的良好精神状态。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共产党员应该在名利得失上保持“平常心”,对名、利、地位之类身外之物看得淡一些,对于自己的升降留去客观地、平静地对待。在职务晋升的道路上,总有人“快”一些,有人“慢”一些;在名气、荣誉等方面,同样是有人获得多一些,有些则默默无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个人名利得失面前应该站得高一些,想得远一些,心胸开阔一些,保持良好的平常心态,以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和分析自己的得与失,不能只是片面地强调自己的奉献、付出,还要多想一想党组织和周围同志对自己的培养、关心、帮助,想一想人民的关怀与厚爱,找一找自己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生价值不在于职位的高低,而在于奉献的大小,因此要辩证地看待职位晋升的快与慢,不要在职务提升问题上比快慢,而要在工作成绩上比大小,比出精气神,比出思想上的高境界。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从政水平、切实为人民服务上来。这样全面地看问题,自然会多一些平和心态,少一点牢骚和埋怨。当然,主张要有“平常心”,绝不是提倡安于现状,更不是提倡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平常心”同“进取心”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学习,加强思想改造,时刻把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才能具备淡泊的心境、较高的思想水平,才会不为获取个人名利而丧失党性原则,丧失做人的人格,才会像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那样,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要正确攀比。人往往都有攀比心理,这不足为奇。但关键是要选准“比” 的参照系,解决好“和谁比”、“比什么”、“如何比”的问题。“参照物”选对了,就可能比出责任,比出动力,比出进取心,比出心理平衡来;“参照物”选错了,就会比出坏心情,比出怨气,比出失落,比出心理失衡。如果总是和进步快、荣誉多的人比,总是和一些人比享乐、比虚荣,那可能只会越比越感到不平衡,越比越泄气,越比越消极,越比越落后,越比越危险。如果和普通群众比,和那些在艰苦地区、特殊岗位默默奉献的人比,就会越比越感到自身存在差距。也就是说,我们党员干部不应该盲目地比,而应该学会正确地比、科学地比,这一点对于年轻同志尤其重要。那么,应该比什么呢?应该比志向、比工作、比学习、比奉献。人的成长进步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当遇到挫折、出现坎坷的时候,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己会做自己的思想工作,自己说服自己,放下思想上的包袱。总之,不论时代如何变化,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领导干部要淡泊名利,坚守信念,忠于职守,不断做好心理调整,筑好防止腐败的“堤防”,始终保持良好心态。
要学会舍弃。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什么都得到,要学会舍弃。在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涌现了多少为了拯救他人生命而不怕困苦,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生命的动人故事啊!象马尔康县卫生保健所52岁的退休医生杨云芬在废墟下扛着断石,撑了四天。同样努力的,还有救援者。营救、失败、再营救……颤巍巍的残墙和悬梁下,他们不肯放弃。第四天的上午,又一次失败后,杨云芬突然含泪对外面的人说:“放弃我吧,你们去救别人!”之后,她用玻璃片划破了双腕,吞下了金戒指,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现实生活当中,不少人都懂得“放弃”的道理,但这种“放弃”是为了更大的利益获得而放弃小的利益获得,为了更长远利益的获得而放弃眼前短期利益的获得,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有更多与更长久的利益获得。而被埋在废墟下的退休医生杨云芬,她的放弃却不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回报,因为她放弃的是生命,因为生命一旦被放弃,等待着的就只有永恒的失去。所以,杨云芬在废墟下对自己生命的放弃,是人世间代价最为沉重的一种放弃与付出,是一个人格高尚者作出的最伟大的牺牲,是人类所有放弃当中最悲壮、最让人可歌可泣的一种放弃。杨云芬放弃自己的生命并非是她不热爱生命,并非是她不想与仅剩的亲人在相互关照中度过余生,否则她也就不会在废墟下苦苦支撑四天。她决意放弃自己的生命,是因为看到救援她的行动一次次失败,而她担心恶劣的救援条件威胁救援人员的安全,同时不愿意看到救援人员因为她而“耽误时间”,所以她想通过自己放弃自己的生命,来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及为其他等待救援者赢得获救的时间。正是在这样一种为他人安危与生存着想的心理驱使之下,她做出了放弃自己生命的伟大壮举。从这个意义上说,杨云芬虽然曾经是一个被埋在废墟下的等待救援者,但是她随后以放弃自己生命的方式,实现了自身从等待救援者向着救援者身份的伟大转变,以付出自己生命为代价,演变成一位与特大灾难进行殊死搏斗的伟大战士。在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有父母将自己生的希望让给自己的孩子的,有人民教师为了救助学生献出自己的生命的,而此次杨云芬作为被救者,在救援人员正在作出努力过程中,选择自己放弃自己的生命,无疑为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舍弃”又增添一个实例。而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伟大舍弃”的行为与表现,才使得此次特大地震灾难带来的不仅有悲惨更有悲壮,才使得此次特大地震灾难当中不仅有毁灭而更有希望,并使得救援者与全国人民都激发出更为伟岸的力量,使此次抗震救灾斗争最终能够取得全面胜利具有更大的保障。面对杨云芬如此悲壮的舍弃、伟大的舍弃,我们又有什么功名利禄不能放弃呢?
要学会奉献。只有奉献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时风企业文化中就有这么一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但如何把每一件平凡、简单的事情做好,我看关键是要有责任心,关键是要有无私奉献的秉性。否则,哪怕再平凡、再简单的事情都是不可能做好的。有一天晚上,我加班工作到十一点,回家途中,在铁塔商场附近看到三位五、六十岁的人躺在各自的三轮车上睡觉,心里咯噔一下,这可是乍暖还寒的时候,他们竟然露宿在大街上。当时心里想,他们一定是生活所迫而风餐露宿、奔波劳累吧。与他们相比,我们大部分时间坐在机关上班,风不吹,雨不淋,每月还拿着一两千元的工资,吃喝不愁,再不倾心工作,奉献事业,不要说对不起党的培养,最起码也对不起自己拿的这份工资呀。所以,我们不管是身处领导岗位的同志也好,还是从事普通工作的一般同志也好,都应该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而不应该有任何怨言。我们过去取得的成绩靠的是这种精神,今后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仍然要靠这种精神。有一首歌说得好,“爱拼才会赢”。一个人要想事业成功,首先得想干、想拼。思想懒惰,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也不撞,不想事,不干事,半点党性原则也没有。不要认为干的事情多了会吃亏,恰恰相反这是对自己的最好锻炼。因为你干的事多了,你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多,你的本事就长得快,你的成长进步自然就会更快。
(五)内与外的关系
内是外的根据,外是内的表现。作为一个人如何内外兼修,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要修身正心。孔子云:“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愤嚏,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孔子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加强自身修养、培育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这样一则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古时候有一个人进京赶考,发现地上有一枚铜钱,见四下无人,慌忙捡起塞入囊中。此举恰巧被主考官看见,便写诗来教育他:“一枚铜钱尚动心,要他做官定害民。贪心从此须悔改,未做文章先做人。”“未做文章先做人”一语道破为官者要加强自身修养的真谛,给人启发颇大。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加强党性修养就是按照党性的要求(坚持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等),通过学习、改进和锻炼,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实际上,这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事实充分说明,领导干部作风与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和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我们应该按照胡总书记的上述要求,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品德,弘扬良好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是每个党员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终生课题。
要谦逊大度。“真正的学者就象田野上的麦穗”,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兰西思想家的一个比喻,他解释道:“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高傲地昂着头;麦穗饱满而成熟的时候,它总是表现出温顺的样子,低垂着脑袋。”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人要走向成熟,关键在于谦逊。谦逊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求真务实、进步提高的基础。我国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的钱学森同志,虽然名扬全球,但却始终保持着十分谦虚的态度。这种高尚的品德与他在科学上作出的杰出贡献成正比,两者相得益彰,光照后人。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离开美国,于10月8日回到祖国。回国后,周恩来总理为他一家接风洗尘,要他先到各地看一看,然后对国家的各项工作提出意见。怀着对新中国发展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强烈责任感,钱学森于1956年2月17日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阐述了发展研制中国火箭导弹的实施方案。随即在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一次军委会议上,钱学森应邀给最高军事领导人讲解我国发展导弹事业的规划和设想。此后不久,他的意见书被中央采纳,并于1956年10月出任新成立的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开始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工作。尽管历史已经证明,钱学森的意见书对建立我国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和开创航天事业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周总理、聂荣臻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但是他本人却在回忆文章中说:“我写的那个意见书就是聂帅回忆录里谈到的,在档案中有。现在想起来真是惭愧,那时我对中国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意见书中错误一定不少。”这种出人意料的谦虚,更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作为集科学大成、名彪青史的科学家,钱学森曾荣获国内外一系列的最高奖励。面对这些荣誉,他谦虚地说:“成绩归于党、归于集体。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他处处体现的谦虚美德,愈加彰显了他的科学成就。正因如此,江泽民同志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称赞他为“中国人的骄傲”。可见,一个人越是谦逊大度,越是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越是彰显他的高尚品德。
  • 上一篇: 人生最大—人生格言
  • 下一篇: 30条小真理助你重拾自己
  • 猜你喜欢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